— 文天祥簡介 —
文天祥(一二三六年六月六日至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),江西吉州廬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)人。初名雲孫,字天祥。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,改字履善,南宋末期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愛國詩人、抗元名臣、民族英雄,與陸秀夫、張世傑並稱為「宋末三傑」。寶祐四年(一二五六年),文天祥在殿試中被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趙昀親拔為第一(狀元)。他在宋朝做官最後被封為信國公。宋亡後,文天祥被俘到大都(今北京),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,許以中書宰相文職。但文天祥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。最終,他選擇處死,於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在大都從容就義,終年四十七歲。
今天,文氏是香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,最多族人聚居於元朗新田鄉和大埔泰亨鄉等地鄉村,新田文氏族人現時在香港約有六千人,但全香港文氏宗親估計有五、六萬人。新界文氏族人一直奉文天祥為祖先,以「文天祥後人」為榮。然而,在文氏族譜上,文天祥並非新界文氏的直系祖先,他的堂弟文天瑞(一二四○年至一二九八年)才是第一位到廣東寶安的文氏始祖,文天祥只可稱為太伯祖。
聽新田文氏老人所說,並參考史書所載,南宋末年,文天瑞遷居惠州,娶妻生子應麟。時值元兵南下,文天祥抗元兵被俘,文天瑞南逃寶安,再隻身前往海南萬州(今萬寧),再在當地娶妻,生四子,另開一脈。香港新界文氏族人過去沒有拜祭文天瑞,直至二○○九年春天,新田文氏族人才首次前往海南祭祖。隨後,在新田東鎮圍與安龍村之間的空地上豎立了一座文天瑞像,台基上列出新田世系表,顯示文天瑞與香港新界文氏各房的關係。
文氏族人為了擴大團結,凝聚在港數萬宗親的力量,一九七六年成立了一個宗親團體─香港文氏宗親會(新界)正氣堂,該會以弘揚文天祥愛國主義精神為宗旨,以「團結宗誼,弘揚正氣,互助互愛,愛國愛鄉」為理念,積極團結和服務香港文氏宗親,熱心參與家鄉建設,堅定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,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、促進深港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據瞭解,在香港的五大姓族中,除廖氏是元末遷入外,鄧氏、文氏、侯氏、彭氏都是宋代遷入的。其中先定居深圳再向香港發展的文氏家族,是700多年前從深圳松崗移居過去的。現在,這支文天祥的後裔人脈旺盛,有五六萬人之多。創立於1976年的文氏宗親會(新界)正氣堂,秉承了團結鄉親,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,不僅與世界各地的文氏宗親保持着緊密的聯繫,還經常組織宗親開展聯誼活動。